English

西方管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

1999-05-07 来源:光明日报 杨占生 我有话说

西方第一代管理理论,是以“经济人”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。西方管理学家及管理理论认识到,对企业人性的认识和理解,对企业管理的意义在于合乎人性的管理才是有效管理。它并力求基于他们所理解和认识的人性去建构管理理论,确定管理理念、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。这时的管理理论学家认为,人是经济人,是经济动物,人主要是为金钱而工作,为物质生活享受而生存,只要满足人对金钱和物质的需求,就能调动其积极性。劳资矛盾也主要源于经济利益的矛盾。基于这种认识,他们注重实行物本管理。这种管理的特点是见物不见人,重物轻人;把人当作工具,当作物来管理;人被当作机器附属物,要人去适应机器,而不是要机器去适应人;对人主要实行物质激励和金钱激励。即使是被誉为“科学管理之父”的泰罗,也只是把人当作物和工具来管理,他并没有严格区分开对物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。

西方管理理论第二代,是以“社会人”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。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物本管理(以物为中心的管理)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历史局限性。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应用、社会生产率的大提高,以及生产日益社会化,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、管理方法相继出现。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不同程度上都对物本管理提出了批判。其中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的以“社会人”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人本管理理论。这种管理理论有三种表现形式:人群关系学、行为科学、以人为本理论。澳大利亚管理学家梅奥创立的“人群关系学”,揭开了现代人本管理的帷幕,为现代管理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。梅奥经过多种调查研究和实验认为,工人获得集体的承认和安全比物质刺激更为重要。影响工人积极性的还有工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;工人社会地位低下,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发挥不出来。据此,梅奥提出了以“社会人”为基础和前提的“人群关系学”。本世纪40年代,这种人群关系学导致“行为科学”的产生。行为科学运用它可以协调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,激发人的内在动力,促进人们自觉自愿发挥出力量来达到组织目标。这一理论的进步之处在于重视人的因素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,重视人的外在关系行为。本世纪80年代,美日经济发展不平衡,引起了美国各界人士的不安和关注,因而导致了美日比较管理研究的热潮。人们深刻认识到,不同管理模式的背后是文化的差异,文化对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。尤其是人们后来改变了对企业、人的看法,认为企业不再单纯是一种经济组织;人不单纯是创造财富的工具,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、资产、资源和财富,是企业的主体。据此,企业管理便采取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方式。在这种管理理论中,对物的管理是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的,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被肯定了,人的价值被发现了,人力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。

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,是以“能力人”假设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。这将是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代。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相对于以物为本的管理而言的,这是一种历史进步。但怎样理解以人为本,以人哪个方面或以人的什么为本,也是需要进一步弄清的问题。在现代西方,人们对物质方面的兴趣开始淡薄,而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关注日益增长;作为人的最高需要的自我实现(按照人的兴趣、能力从事工作取得成就),正成为西方人追求的重要目标;面对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沉重代价,许多思想家从文化价值观和人性上思考问题,认为实行“人的革命”是避免过高代价的一种重要方式,而“人的革命”的一个重要内容,就是挖掘人的潜力,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和智力,把人塑造成“能力人”;知识经济正在走来,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,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将在21世纪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,且包含人的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的增长也至关重要。历史发展的这种趋势将对企业管理产生直接影响,以引起企业管理的创新;其任务之一,就是大力开发人力资源,充分调动人的智力因素,培养和发挥人的工作能力,营造一个能发挥创造能力的环境;其实质就是实行以能力人为基础和前提的能本管理,即以人的能力为本的管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